實現建筑固體垃圾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深圳機場建設多項技術創新開國內先河,
作為深圳機場“十四五”期間第一個建成投用的重大基礎設施,深圳機場衛星廳歷時近三年完成建設。
實現建筑固體垃圾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深圳機場建設多項技術創新開國內先河,
作為深圳機場“十四五”期間第一個建成投用的重大基礎設施,深圳機場衛星廳歷時近三年完成建設,期間深圳機場帶領各參建單位,克服疫情影響、不停航施工等困難,在民航機場工程的BIM應用、建筑施工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是深圳機場通航以來施工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協調難度最大的不停航施工項目,創下了深圳機場通航30年來不停航施工安全的最好施工紀錄。
一,深圳機場衛星廳建設工程包括衛星廳主體工程、配套工程、供油工程三部分,屬于大型施工工程,專業性極強,工序穿插也復雜多樣。為了確保工程的施工質量和進度,深圳機場在國內機場中率先“全過程、全專業”引入BIM技術,輔助進行衛星廳施工管理。通過BIM技術開展全專業BIM深化設計,進行了管線綜合、空間優化,通過可視化交底以及施工模擬等應用,實現了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
二,據深圳機場衛星廳工程項目負責人介紹,BIM技術貫穿了深圳機場衛星廳設計、施工和運維各個階段,施工中通過BIM+VR技術進行三維立體的可視化漫游,直觀地感受衛星廳建成后的效果,相關部門也能通過VR體驗后對衛星廳裝修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確保設計方案落地實施,實現了建筑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共享,有效增強了工程進度和質量控制,提升了管理效能。衛星廳工程相關項目曾先后在國內外不同賽事中斬獲“最佳航站樓項目BIM應用獎”等8項大獎。
三,深圳機場衛星廳項目2018年底開工,當項目進入施工高峰期時,遇到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但這并沒有打亂衛星廳的施工進度。2020年春節后,深圳機場衛星廳成為深圳首批復工復產的重大項目。同時,項目搶抓疫情期間機場航班量相對低位運行的“空窗期”,通過及時調整優化跑道運行模式,在確保安全運行的同時,爭取更多的作業時間,加快軟基處理和站坪等不停航施工,為衛星廳項目順利完工創造了條件。
四,除了不停航施工,衛星廳樁基施工工程也是項目建設難點之一。由于深圳地鐵11號線貫穿深圳衛星廳正下方,項目開工時,便面臨與正在運營的地鐵線路距離過近的難題。“衛星廳樁基工程需在兩條地鐵區間隧道之間打入18根灌注樁,且樁與地鐵隧道最小的凈距離只有35厘米,只能‘見縫插針’,遠超國內同類項目的極限。”據深圳機場衛星廳項目負責人介紹,為確保地鐵運營安全,同時也保證項目施工開展,項目團隊研發出“緊鄰已運營地鐵間樁基成孔施工微擾動技術”,能夠在最大限度保障地鐵隧道安全的情況下,確保衛星廳工程項目的安全和質量,而樁基施工的成功,無論技術還是難度,均開全國同類施工先河,共獲得四項專利。
五,綠色貫穿建設全過程 獲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認證在新一輪機場擴建項目建設中,深圳機場堅持將綠色發展融入建設、運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努力打造綠色機場示范工程。作為深圳機場新一期擴建工程首個建成的重要設施項目,綠色貫穿了項目建設全過程,衛星廳項目也獲得了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六,在建造上,衛星廳延續了T3航站樓的節能設計,玻璃幕墻表面覆蓋了遮陽構件,東西方向設置內遮陽,能實現節能和建筑藝術的平衡。此外,機坪所有助航燈光燈具均采用高光強、低能耗的LED光源,不僅節能減排,同時也為全場實施Ⅳ級(最高級)機場高級場面引導與控制系統做好燈具預留。
七,“我們以機場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核心,打造生態友好型綠色機場。”據深圳機場衛星廳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衛星廳建設中,深圳機場創新運用“建筑廢棄物減量化破碎+再生石粉全自動壓磚+再生混凝土攪拌”相結合的方式,對整個項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的固體建筑垃圾進行減量化和資源化綜合處理,實現建筑固體垃圾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據不完全統計,項目建設過程使用了近25%的再生碎石及石粉、60%的再生磚、100%的再生混凝土和石馬,以及水泥穩定碎石基層24000方,綜合利用率提高至95%以上,且對建筑固廢處理實現了零排放,綜合效益十分可觀,這種“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綠色循環模式也獲得業內認可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