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信都區:廢棄礦山蛻變生態屏障
12月23日,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西黃村鎮寺北坡村的山場,一層層種植松柏的臺階似梯田般盤繞在山間,綠意縈繞,充滿生機。
河北省邢臺信都區:廢棄礦山蛻變生態屏障
12月23日,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西黃村鎮寺北坡村的山場,一層層種植松柏的臺階似梯田般盤繞在山間,綠意縈繞,充滿生機。
一,而就在幾年前,當地坡面松散覆蓋層被剝離殆盡,基巖裸露寸草不生,原始地形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與周邊環境形成了巨大反差。曾經的廢棄礦山,今日的生態屏障,這樣的蛻變得益于邢臺市信都區近年來持續實施礦山綜合修復治理,打造綠色礦山的不懈努力。
二,據介紹,寺北坡村位于太行山東麓淺山丘陵地帶,石灰巖礦資源豐富。上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靠山吃山”,礦產資源開采成為主要經濟來源。由于不注重生態環保,粗放式開采,導致渣堆遍地,殘崖斷壁叢生,采坑遍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三,實施廢棄礦山恢復治理中,寺北坡結合實際采用殘臺破碎削方、渣堆平整、場地平整、修建蓄水池、修建擋土墻、回填種植土、栽植樹木等方式,探索出了“機械鑿大坑客土造林模式、水平溝+滲水坑整地造林模式”等九種生態治理模式,消除了礦山地質災害隱患,礦區地形地貌景觀得以改善。
四,“礦山要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必須痛下決心,關小上大,走集約化、綠色化發展之路!”邢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都分局分黨組書記、局長宋保拴說。
五,為此,信都區圍繞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目標,堅定關閉取締、實施整合重組、推進修復治理的總體戰略,探索礦山生態恢復、科學治理的集約化、生態化、規范化發展道路。2021年關閉14家礦山,持續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格局,從源頭上控制礦產資源無序開發。同時,大力實施礦山整合重組,將全區15個參與整合的礦山重組成3個礦區,大幅壓減礦山主體,提高礦山集約化水平。
六,按照“先治理、后開采”的原則,首先著重對整合前歷史形成的廢棄采場進行修復治理,采取臺階式修復、平臺式治理,對邊坡削坡減載形成安全臺階,通過生態植生袋、客土噴播、植樹綠化、種植爬山虎等措施對臺階平臺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既消除了邊坡浮石危巖等安全隱患,又對邊坡臺階進行了綠化美化,防治治理區域水土流失,同時在采場底部修建蓄水池,旱季從水庫調水,雨季收集礦區雨水,用于抑制植被養護、恢復治理施工中作業揚塵。
七,“截至目前,信都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投資達1.6億多元,相繼完成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約70萬平方米,轄區越來越多礦山廢棄地蛻變為太行山區的綠色屏障。”宋保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