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已完成礦山修復306個,投入治理資金43185.02萬元
長江流經安徽省境內416公里,一座座礦山的連續開采,對山場生態環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不及時修復治理,會造成水土流失、山體垮塌等生態環境災害,不僅影響周邊環境和居民安全,也將威脅到長江生態環境。
邊開采、邊治理,是長江安徽段生產礦山的共識。這些礦山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
安徽省青陽縣現有正常生產礦山23家,已有19家礦山通過綠色礦山創建。“通過多年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作,青陽縣礦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今年安徽省計劃實施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項目411個。截至8月,已完工項目306個,投入治理資金43185.02萬元。
安徽省青陽市
“我們從建礦起邊開采、邊治理,采用‘跟進式’復墾復綠,同林業部門商量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的苗木植物,還買了4臺自帶收塵裝置的鑿巖機,解決了穿孔揚塵這一行業難題。”安徽青陽寶宏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進說,為了修復治理生態環境,公司僅這三年就投入3600多萬元,去年這個礦山獲批為池州市級綠色礦山。
安徽青陽寶宏礦業有限公司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安徽省青陽縣。記者近日來到公司開采現場看到,礦山上層復綠效果明顯,栽種的多種苗木植物長勢喜人,下層在開采作業,采用外運輸道路全程硬化、噴淋沖洗設施,破碎場地全封閉等措施,實現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兩促進。青陽縣現有正常生產礦山23家,已有19家礦山通過綠色礦山創建。“通過多年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作,我縣礦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青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王華深有感觸地說,昔日的“山破、水渾、路毀、樹葉白”的現象得到扭轉。
長江流經安徽省境內416公里,記者近日沿長江岸線采訪了解到,一座座礦山的連續開采,對山場生態環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不及時修復治理,會造成水土流失、山體垮塌等生態環境災害,不僅影響周邊環境和居民安全,也將威脅到長江生態環境。邊開采、邊治理,是長江安徽段生產礦山的共識。這些礦山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礦山從建設開始,盡量利用原始地形建設各項土建工程,盡可能避免砍伐樹木,盡量利用已有空閑的場地,杜絕亂堆亂放,以減少對土地、植被資源的占用和破壞。”繁昌縣國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渣嶺石英砂巖礦負責人張積偉告訴記者,在生產過程中,該礦積極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對礦山建設中已損毀的植被進行恢復。
安徽省銅陵市
在地處長江下游的安徽省銅陵市一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場,記者看到這里豎立著一塊鄉鎮級礦山山長公示牌,上面詳細標注著礦山名稱、礦山山長名字和聯系電話,并列明了山長職責和工作目標。為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監管、礦山修復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銅陵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6月,安徽省銅陵市對正在生產或關閉的礦山(礦山礦業權以及礦山開采崩落和塌陷區范圍)實行礦山山長制,將礦產資源監管和生態環境治理目標細化、責任到人。不僅如此,長江岸線各地提升礦山管理水平的探索不斷涌現。
2018年,繁昌縣投入800余萬元新建露采非煤礦山綜合監管平臺并投入使用。據繁昌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劉福果介紹,通過“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實現了對礦山便捷、高效的動態監管,建立了“早發現、早報告、早制止、早解決”長效監管機制。今年,安徽省計劃實施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項目411個。截至8月,已完工項目306個,投入治理資金43185.02萬元。“爭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的排頭兵”“百年生態礦業 和諧美麗家園”……長江安徽段生產礦山正朝著目標邁進。“礦山從原來的粗放型生產改變為較精細的工廠式生產,周邊的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天變藍了。”孫進說,公司近年來注重轉型發展,不斷延伸產品鏈條,助推經營效益提升,“銷售收入已從前年的1億元增加到去年的1.7億元,預計今年將達2億元。”